Think2HR 发表于 2024-7-25 12:30:40

提升管理思维的经典,做管理必看的文章

摘自捷径体系丛书第2册第2章《不要让员工去思考》
每句话都是管理经典的文字,反映出经营管理者每天必须做的。
读懂,读透这篇文章,必定获得管理思维的升华。

不要让员工去思考
不要让员工去思考,意思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,不要遵循过去的习惯,只是交代任务,把工作的结果取决于、赌博于员工的个人能力和工作方式。

捷径体系倡导的管理,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,将所有可以明确方向、做法等的因素固定下来,这样在轮换的岗位及流动性较大的岗位、特别是服务类的岗位就可以得到大部分一致性的工作结果。

在企业发展及工作过程中,这类固定的工作因素,一方面简化了工作内容,减少了员工培训;另一方面在工作中,通过不断的重复和潜移默化,日积月累养成员工的工作思维,培养更多有能力的人。


一. 企业需要的是团队强大,不是个人强大

在传统的管理中,企业往往要求员工个人具有足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,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,也是不可改变的实际结果,个人能力的不同,工作结果也不同。

正因为这一点,很多管理者总是强调“有能力的人,必是怎么样的……”、“有能力的人,会如何……”、“优秀的员工应该怎么做”……之类的口号。

这些管理者忘了很重要的一点,有“能力”的员工,不仅仅是招聘来的,换个说法,有能力的管理者也可以培养出有能力的员工。
哀叹、抱怨员工工作能力不行,不就是侧面反映了管理者自身的能力问题吗?

管理者对下属的不满,都是对自己的不满;对下属的愤怒,都是对自己的愤怒,说明管理者没有能力去改变这种现状。

或许企业有很多个人综合能力很强的员工,但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员工的工作结果好,而是要求绝大多数人的工作结果都能达到企业的需求。企业需要个人能力强的员工,但企业更加需要的还是团队。只有继承式、交替式发展的团队,才是企业的基石。

换言之,如果企业让所有的人做同一件事情,得到的结果必须在可以允许的范围内,即大致结果是一样的。
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管理就必须做到:1.员工大部分的行为在可控范围,又不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;2.无论谁做,都不会对结果产生太大的影响。


这是企业在实施标准化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的细节和要求。这也要求管理者必须实现捷径体系所阐述的标准化管理过程:将所有工作行为、每天发生的各种问题、容易出错的事务等进行整合梳理,形成标准和流程。
当然这种标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制度和文件,而是捷径体系所指的,工作中固定不变的部分和无法固定必须用制度约束的部分。

只有建立了标准化体制的企业,才能形成企业舞台留住优秀人才;
只有标准化的企业,才是“铁打的营盘”;
只有建立标准化体制的企业,才是团队大于个人,不会过于追求某个员工表现如何;
只有这样的标准存在,不同员工才有一致的工作习惯,才能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,潜移默化地培养员工的工作思维;
只有具有这样标准的企业,才不怕员工的流动。

使员工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结果,都在企业需要的目标范围内,这就是标准化,这就是捷径体系所追求和所打造的工作成效,这就是捷径系统的目的。


二. 不要抱怨员工的心态

如果实现了大多的工作已经固定不变,那么员工的情绪会不会影响标准化后的工作结果呢?
在标准化过程中,员工情绪也是管理者必须考虑的。就是说,标准化的方式要尽可能让员工在不同的情况下,依然能达到目标结果。

细致,如果用语言来形容工作必须达到的结果的话,那就是这个词。
从任何角度,尽可能考虑到种种情况,并在标准化过程中,给予规定。
例如,对某件事情,从执行标准(含时间顺序)、注意事项、关联事务、容易出错、重要环节、转折点等角度提前备注清楚,那么一件事情的执行到位性在理论上可以得到保证。

只要是不同的员工在执行这个工作,结果肯定会有差异。
为此,在现代的工作中,为了确保工作的及时、准确、有效、完整执行,增加了计算机管理系统。通过系统来派发这件工作,通过系统来提醒这件工作,通过系统来追踪、记录、反馈这件工作的整个过程,通过系统来评价、总结这件工作等等。

采用以上类似的方式,尽最大可能把不可控因素,如人为因素,把控在一定的允许范围内,尽量减小人的情绪和心态对工作的影响。


管理者抱怨员工的心态,说明在工作过程中,还缺乏一种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吸引员工自发去做这件事情。

管理者在责怪员工的心态之前,首先需要审视的是自己的工作方式,为什么不能让员工尽情投入进来?为什么员工做不好?而不是责怪员工。
不要抱怨员工的心态,那是没有用的,也不要要求他们如何改变心态,他们不会因为语言改变什么。
直接改变工作流程,改变工作细节,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发生变化。这也是管理的工作内容。

告别过去的传统管理方式,回到管理的本质和重心上来。
做管理,只是管人的话是不够的,需要管事,把事情梳理出来。
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从业者的忠诚度、责任感、主动性等确实在变化,这恰恰是管理的内容和存在意义。

管理者就是为了面对这些新的问题而存在的,捷径体系强调,管理管的就是“心理问题”和“新的问题”。
如果管理失去了这样的工作内容和方向,只是指挥员工怎么做事情,那么就不叫管理,那叫传达。

很多投资者、经理人都认为自己管理能力很强,例如在很多投资者本人看来他自己带的团队粘性很强,具有很高的忠诚度和执行力。从某种程度而言,确实是本人的能力,不然为什么可以成为投资者。

但是,这种形容,很多时候是不准确的,因为投资者是发工资的人,这是投资人本身的优势,作为老板的优势,不能作为能力的凭证。员工因为在潜意识中在意老板的看法,所以听命于你。
作为投资者、经理人,需要做的就是建立管理的标准,并固定下来,形成习惯,让所有员工都按照管理机制工作。


三. 多做实事,少喊口号

管理不是靠命令的,管理的过程是给予工作方式和方法,不断指导和培养员工。
不断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,不是开培训班、开会,是通过日常的工作细节,形成流程化的工作标准,使得员工养成工作习惯和逻辑,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,潜移默化的工作中,培养出流程化、标准化的工作思维。

只有具备了这种工作思维的员工才是企业需要的,也只有遵循企业标准化体制的员工才是企业需要的长远发展人才。

减少对员工的口头要求,多从细节角度帮助员工落实一件件工作,减少一个个问题,日积月累就产生了企业的变革。
时代在变化,社会文化在变化,员工接触的不仅仅是正能量的口号或要求,更重要的是很多人也意识到了所谓忠诚、素质、道德,但是自己无法坚持,无法做到。

所以,管理的工作就是要达到捷径体系的本质:建立让员工产生兴趣、愿意主动去完成工作、产生兴趣并坚持循环、不断建立自我目标的体系。


四. 不要让员工去思考

如何培养员工的思维呢?如何实现不同岗位员工的工作标准化?如何让不同岗位的标准化不是停留在书面上呢?

例如,健身馆的前台,如果装修的时候位置已经固定了,那就只能尽量规范每个抽屉的物资摆放位置和顺序,用标签贴在抽屉的醒目位置。
对前台的所有文件、表单都进行编号,按照序号摆放。尽可能使得员工不要随意摆放。所有物资的标签上,要标明最低库存标准。

这类的做法,就是为了避免因为人员的换岗中,因为个人习惯的不同,东西摆放位置不同。
所有的前台都能在最短的时间,找到需要的物件,都清楚知道所有的服务辅助物资的位置和数量。前台物资的摆放变得井然有序,前台工作变得简洁流畅,将人员的交替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小。

如果是新的健身馆建设,那就按照后文所描述的方法提前做好。
减少员工的思考,就是减少员工对可以固定事务的思考。
如果员工有更好的标准化改进,那就不断修正。这样做的效果,就是企业的一次次进步,也是管理的必须进程和发展。

不要让员工去思考:那些要求所有人一致的行为,只要一种行为要求所有人必须一致,一定有方法可以固定下来,形成常态。

变革已经开始,管理者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方式,站在发展的角度,不断确定所有岗位的工作细节。告别对下属用口头通知的方式,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环节之中。

为此,捷径体系建议投资者、经理人参与实际的工作过程,一定要亲临一线,不是为了亲身力行,而是为了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为了了解过程、制定标准;为了去知悉局部,再给予员工方向和方法。

管理者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,
是通过思维方式处理问题,
而不是通过结果和经验。

伯娅尊 发表于 2024-7-25 15:31:07

学习了,不错,讲的太有道理了

陆艷卉 发表于 2024-7-25 15:32:35

支持一下:lol

福密如 发表于 2024-7-25 15:34:19

好好 学习了 确实不错

丁忆秋 发表于 2024-7-25 15:35:31

过来看看的。

逑雅素 发表于 2024-7-25 15:39:04

我抢、我抢、我抢沙发~

厍乐欣 发表于 2024-7-25 15:42:55

沙发!沙发!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提升管理思维的经典,做管理必看的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