营销中的战略定律和销量定律
一、战 略 定 律
定律1
在认识阶段,战术决定战略。在实践阶段,战略决定战术
战略决定战术,这似乎是人尽皆知的道理。但是,这样的道理往往经不起质疑。因为它无法回答“成功的战略从哪里来”这样的疑问。
“营销战略来自于成功的战术。”这是特劳特的名著《营销革命》的主旨思想。传统理论认为,上层管理者应首先为营销制订战略,然后,他们必须把战略交给中层管理者,由中层管理者来选定战术,从而实施战略。特劳特认为,战术应该支配战略,战略来源于对实际营销战术的深入理解与参与。如果一种战术有效,把它全面推广就成了战略。
当脑白金的创意人员无意中创造出“送礼篇”广告时,它只不过是个战术问题。但当史玉柱因此把脑白定位于“礼品”并在全国播放该广告时,成功的战术变成了公司的战略。因此,可以这样说:成功的营销老总是“经验批发商”,当把一个地方成功的战术推向全国时,战术就变成了战略。
定律2
制订合适的战略需要营销副总“深入一线”
成功的战术往往不是上层管理者在办公室想出来的,而是一线营销人员为了“生存”而应变出来的。因此,成功的战术往往并没有列出公司的“营销计划”,完全有可能是基层营销人的灵机一动。特劳特认为,既然成功的战术决定战略,那么就需要一位副总裁“深入一线”来发现成功的战术。但是,“深入一线”与“到一线视察”不同,只有“深入一线”才有可能发现在办公室制订的战略多么可笑。只有“深入一线”才可能发现曾经有多少行之有效的战术没有被发现。
定律3
营销老总在战略中的作用是“让战略落地”
战略如果没有落地,就只是理想而已。营销老总既不是企业的决策者,也不是一线的操作者。营销老总的职责是在战略与战术之间建立一种关联,即在长期的战略与每天的日常工作之间联结起来,让战略落地,让每天的工作都成为战略的一部分。
定律4
弱势企业取得营销突破的基本战略是发挥“优势效应”,强势企业巩固的基本战略是注意“短板效应”
营销和管理界经常有似乎相互矛盾的理论,比如“优势效应”和“短板效应”,到底那个理论是对的?在谈到理论时,人们经常忽视这些理论赖于成立的前提条件。对那些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来说,到处是短板,此时需要用自己的“长板”去冲击对手的“短板”,因此,弱势企业需要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,即所谓的“优势效应”。对于优势企业来说,自己的“短板”就是对手的机会,因此要千方百计地堵短板。随着企业的成长,要逐步从发挥“优势效应”到关注“短板效应”。
定律5
弱势企业的战略导向通常是机会主义导向,强势企业的战略通常是资源导向
弱势企业的资源有限,于是,机会就成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。因为机会的出现往往不是事先准备的,不是事先预测好的,同时由于机会往往是一闪即逝的,因此,弱势企业似乎没有既定的、成文的战略,而这种战略恰恰是最有效的战略。弱势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战略就是寻找机会、抓住机会。
强势企业有充足的资源,正是这些资源决定了企业能够做什么。同时,为了回避风险,强势企业会放弃很多机会。只要机会与企业战略不吻合,就宁可放弃。
对弱势企业而言,没有风险是最大的风险,企业要在风险中去寻找机会。对强势企业而言,回避风险是最重要的战略。
定律6
无论企业规模大小,“让对手望而生畏”永远是企业的一项基本战略
让对手望而生畏、高不可攀。这样的目标并非高不可攀,不仅大企业做得到,中小企业同样做得到。
只有让对手望而生畏、高不可攀,才使竞争变得简单,让对手不敢“拿鸡蛋碰石头”。要知道,“大鸡蛋”也碰不过“小石头”。唯有如此,才能够长期稳定地占领市场,才能够获取长期稳定的利润。
根据营销原理:一个区域市场,如果第一名的销量超过第二名40%,就进入了相对安全区。但是,市场的相对安全仍然不够。因此,我确定的做市场的目标是超过第二名一倍以上,只有这样才能让对手望而生畏、高不可攀。
战争原则告诉我们:进攻者的兵力投入只有达到防守者三倍以上时,才有必胜的把握。如果你的销量是第二名的一倍以上,对手要投入超过你三倍以上的兵力是极其困难的,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进攻。
毛泽东建立的红色根据地就让对手望而生畏。蒋介石在多次反围剿时投入几倍乃至近十倍的兵力也难以取胜。其道理就如同拿一个“大鸡蛋”去碰“小石头”。
让对手望而生畏,就是要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市场,让对手无法立足。毛泽东建立的红色根据地,人员并不多。正因为在相对小的区域内占绝对优势,才显示强大的力量。
中小企业同样可以让强大的对手望而生畏,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相对小的区域内取得绝对优势,建立根据地市场。强龙难压地头蛇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企业的发展有两种思路:一种是销量的简单增加,就如同做更大的“鸡蛋”;另一种是根据地市场版图的扩张,就如同做更大的“石头”。在一个省增加1000万元的销量,不如在一个县增加200万元的销量有价值。竞争对手的销量大并不可怕,竞争对手在市场扎根最可怕。
无论企业大小,只有在局部市场深深扎根,才能让对手望而生畏、高不可攀。在市场扎根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高密度做市场,实现对市场的无缝隙覆盖。
二、销 量 定 律
定律1
营销老总绝不可以仅仅根据统计报表看销量,只有净销量才是真正的销量
短期的销量上升并不一定总是好事,销量上升或许隐藏着企业危机。
开票量(交款开票)和出库量(客户提货)就是真正的销量吗?由于销售政策的频繁运用,根据财务数据确认的销量或许只是销量的假象。
产品从企业出库后,既可能库存于经销商、终端的仓库里,也可能陈列于经销商的货架上。而只有消费者购买的销量才是真正的销量,才是从商品到货币的“惊险一跳”。
由于销售政策的运用,大量商品被“囤居”于渠道,形成“存销量”,即库存于渠道的销量。于是,毛销量=净销量+存销量。营销老总应该关注的是净销量,但却总是被毛销量蒙住自己的眼睛。
定律2
销量的累积能够使企业产生质变,而更快速有效的办法是通过销量结构的变化使企业产生质变
碳原子的不同组合既可能成为石墨,也可能成为金刚石。石墨与金刚石的差别在于原子结构不同。
企业追求规模的扩大是因为量变能够产生质变。但是,比销量的增加更快速有效的是通过结构的变化产生质量。那么,哪些办法通过结构的变化产生质变呢?
首先,赢利模式的变化能够产生质变。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赢利,销量只是产生赢利的前提,如果企业找到了新的赢利模式,即使销量下滑又如何?
其次,产品结构的变化能够产生质变。
第三,市场地位的变化能够产生质变。不能进入市场前列的销量没有市场地位。
定律3
销量首先是想出来的,然后才是做出来的
要想做出销量,首先必须想明白两个道理:第一,未来的销量增长空间在哪里,只有找到未来的销量增长空间,才知道在什么地方去寻找销量。第二,哪些工作能够产生销量,特别是能够产生持续的销量。
如果没有想清楚上述两个道理就一头扎进市场做销售,即使有点销量也是瞎猫碰到死耗子,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足够幸运地每次都碰到死耗子。
定律4
对销量持续增长有贡献的工作比销量本身更重要
销量当然很重要,没有销量,营销老总的位置就坐不稳。但是,如果每天每个月都想着完成当月销量,总会有一天位置会坐不稳。
有的工作能够产生长期销量,如市场基本面的改善。有的只能产生短期销量,如通路促销。只有做好了对销量持续增长有贡献的工作,短期的销量增长就不再是一件难事。
定律5
营销管理应该是“短期看工作,长期看销量”
销量与营销工作之间存在严重的“时间滞后”关系,当月销量大并不意味着当月工作做得好,因为增加销量的最简单办法就是“争取公司资源支持”和“压货”。
单凭销量或过程评价业务员都是极端做法,正确的做法应该是“短期看工作,长期看销量”。业务员的工作可以大致分为两类:一类是为市场“长治久安”创造条件的工作;另一类是当月出销量“粉饰太平”的工作。两类工作缺一不可,没有当月销量,日子混不下去;没有“长治久安”,总有混不下去的一天。业务员对某月销量的“拔苗助长”,必然花更多的时间去“掩饰”,那将陷入更大的困境。
销量的载体是市场基本面的改善,市场基本面的改善需要业务员工作的积累。业务员当月的工作绩效,可能只有在积累到三个月以后才能体现出来。
尊重原创,感谢原创,如有侵权,原作者可随时联系做删除处理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