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ink2HR 发表于 5 天前

学会管理上司:每个管理者的必修课


每一个管理者都有上司,而且往往不止一个。如何与上司相处,如何让上司成为资源而不是负担,是管理者绕不开的现实课题。德鲁克用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——“管理上司”。他并不是要我们“对付”上司,而是提醒管理者:你有责任发挥上司的长处,尽量让他的短处不产生负面影响。这更像是一场“混合双打”:搭档有短板、有盲区,靠抱怨解决不了问题,你必须学会补位、补台,整个组合才可能打赢比赛。
一、不要神化上司:先看清他的长处和短处
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,上司似乎“理应无所不知”。就像有些包子堂的同事会想:“包老师肯定什么都明白。”——听上去是夸奖,实际对组织是伤害。因为一旦你假定上司无所不能,你的思考就会停止,你的责任感和主动性也会迅速削弱,形成典型的“等、靠、要”心态:1、等上司定主意;2、靠上司兜底;3、要上司给答案;事实上,上司和你一样,都是不完美的知识工作者。他一定有独到之处,否则也不可能走到今天的位置;但他绝对不是“什么都懂、什么都能”。德鲁克提醒我们:1、你更靠近现场,更接近作业流程和客户;2、你看到的细节、听到的信号,是上司未必能掌握的;3、如果你只会唯命是从,而不去纠偏、补台,那不是忠诚,而是失职。有效的管理者,必须刻意去研究上司:1、他的长处是什么?2、他在哪些方面判断特别准?3、他的短板在哪里?4、哪些地方他一出手就容易出错?你不是去“挑毛病”,而是要知道:哪些事要让他发挥强项,哪些事要替他挡一下、补一下。华为内部高管曾打趣地总结任正非:“既不懂财务,也不懂技术,不懂生产,勉勉强强懂点营销。”那他为什么还能成为真正的领袖?原因在于:他极懂“人”和“组织”。这就是他的决定性长处。一个成熟的下属,做的就是:让上司站在他最擅长的位置上发光,而不是频繁拉他去自己不擅长的地方“出丑”。
二、为上司的正确决策“贡献”而不是“围观”
“管上司”,最重要的方式之一,就是为上司做出正确决策提供高质量的“输入”。德鲁克强调,管理者的首要意识是:贡献。你要问自己的不是“上司打算怎么办?”,而是:为了让上司作出正确的决策,我应该贡献什么?可以贡献的东西包括:1、你掌握的一线信息;2、你的知识和经验;3、你对形势的判断和研判逻辑;4、你提炼出的策略、构思和对策;5、你对事情的信念与信心(这往往会给上司以精神支撑)。如果你只是把问题丢给上司:“这事怎么办?”而不是带着思考与建议上去,那本质上是——把责任向上转移。那应该怎么汇报?可以遵循一个简单的四步骤结构:1、发生了什么?把情况如实写清楚,用文字表达,而不是靠你“现场发挥”去讲故事。2、涉及到哪些方面?这件事跟哪些环节、哪些部门、哪些流程有关?要看到事情背后的联系,而不是停留在表层。3、有哪些风险?有哪些机会?(1)风险是什么?如果不处理,可能会怎样?(2)机会在哪里?如果争取,有什么正向空间?4、你的建议和对策是什么?(1)你准备怎么做?(2)为什么这么做?依据是什么?(3)有哪些备选方案?当你做到这一点,上司就不是一个“孤零零做决定的人”,而是站在一群有准备、有担当的下属肩膀上做选择。我曾经在华为提出过一个很简单、却非常有效的要求:1、每一个业务员出门之前,必须带着“方案”出去(1)把自己对市场、客户、目标、路径等的思考写清楚;(2)把上司的知识、经验和智慧融入进去,先获得指导。2、出差回来,必须带“报告”回来(1)把市场上真正发生的情况,如实贡献给上司;(2)如果没有报告、没有批示,财务不予报销,视同没出去。这个制度的目的,不是为了“管教”业务员,而是为了:(1)让方案在上下之间充分流动;(2)让一线信息能反哺管理层;(3)避免“上司关在办公室凭想象决策”的情况.
三、千万别妄图“改变上司”
在企业里,我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:“我们老板什么都好,就是有个小毛病。如果他能把这个改掉,那就完美了。”这类想法听上去很合理,其实很危险。你连自己的孩子都很难“改造”,更不用说已经成型的成年人,更不用说是你的上司。你不是上帝,你只是管理者。德鲁克说得很干脆:“我们是管理者,不是上帝。我们能做的不是改造人,而是选拔人、用好人。”如果你一门心思想去“矫正”上司所谓的缺点,实际上是在:试图按自己的标准去重塑他的性格、偏好和行为方式,甚至可能无意间摧毁他原本赖以成功的那一部分人格结构。管理者的正道不是“改造人”,而是:1、看清人的特点;2、避免让他的短处在关键场景中放大;3、为他的短处设置“防火墙”和“缓冲带”;4、在组织中安排合适的角色与分工,让他更多站在长处所在位置上出手。就像园丁不是改造花,而是选择合适的花、适合的土壤和适当的搭配:1、有的花本来就是红色的,你非要把它“调整”成黄色,这是在折腾生命;2、天生活泼的孩子,你要把他教成木讷内向,多半是自伤两败俱伤。同理,面对上司:1、接受他是一个“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人”;2、明确哪些方面不能指望他;3、通过补台和组织设计,让他的短处不至于伤害团队。四、别什么都往上推:敢于承担责任很多管理者之所以频繁给上司打电话“请示”,看似尊重上级,实则是逃避责任。你可能很熟悉这样的场景:有一个并不复杂的事情,本可以自己判断,但你还是习惯性地说:“我问问领导怎么说。”最后形成一种风气:不问就不安心,不批就不敢干。从管理学的角度看,这意味着:你在刻意把风险和责任往上推,而不是用自己的专业和判断去解决问题。我曾经对某企业董事长提过一个建议:当下属来请示时,你先问他一句:“你有什么想法?”如果他有想法,就让他说出来:依据是什么?是现实依据,还是理论依据?风险是什么?机会在哪里?他是否想好应对方案?你只是在关键逻辑上做校验与补充,而不是替他“代替决策”。然后告诉他:“今后这一类的事,你就按这个思路自己判断,不用再来问我了。”如果他回答:“我没有想法。”那你可以非常干脆地结束对话:“那你先想明白,再来找我。”一个没有任何想法的管理者,是不配把决策推到上司那里的。因为:你之所以能“吃这碗饭”,靠的不是你会转接电话,而是你能承担多大的责任,以及你愿不愿意为自己的判断负责。对上司而言,也要学会限制下属的“请示范围”:有些事情只能通报、备案,不能请示,否则,上司就会被无穷无尽的琐事绑架,只能做出大量“平庸决策”。真正成熟的上下级关系,是这样的:1、下属敢想、敢判断、敢承担;2、上司更多做方向性、关键性决策,而不是被“万事总管”。
五、和上司沟通:要顺着他的“习惯和频道”来
除了内容本身,与上司沟通的方式、节奏和形式同样关键。德鲁克提醒我们:管理上司,必须尊重并适应上司的习惯与工作方式。你要至少搞清楚四件事:1、上司是“听者型”还是“读者型”?(1)有的上司不爱看长报告,只能听你说;(2)有的上司更信文字,口头说一堆,不如他安静看一页纸。在中国,大多数人理论修养有限,纯书面材料很难读透,所以口头+书面往往是更稳妥的方式。一个高效的做法是:用一页纸写清楚要点(背景、问题、分析、建议),拿着纸当面讲:“要点都在这儿,我给您捋一下。”讲完把这页纸留给他回顾2、与上司对话,实际上只有“两句话的机会”(1)第一句话说偏了,上司会觉得你“不懂情况”;(2)第二句话还没踩到点上,在他心中你基本就被贴上“乱弹琴”的标签;想让他耐心听你说完一长段,是有前提的:第一句话就必须切中要害。所以,在你开口之前,一定要先听清楚、想清楚,然后再说出那句“踩点”的话。3、要知道上司“对什么有兴趣,知识边界在哪里”(1)上司不可能对所有话题都有耐心;(2)有的喜欢数据、有的喜欢案例、有的爱历史、有的爱宏观逻辑;你要学会用他听得懂、愿意听的“语言体系”来表达你的观点。比如:如果上司喜欢历史,你可以说:“类似情况在历史上某某也遇到过,他的做法是……”如果上司关注风险,你就先把风险讲清楚,再讲机会和收益。4、一切沟通,最终要回到“公司整体”与“战略一致性”上(1)你的建议,不只是为了解决你部门的小问题;(2)你要让上司看到:你考虑的是公司整体的长期利益;这样,他才会真正把你当成“管理者同伴”,而不仅仅是一名执行者。结语:管理上司,其实是在成就自己“管理上司”听上去,像是在“帮别人”,甚至好像有点“委屈自己”。但如果你真正理解了德鲁克和组织实践里的逻辑,你会发现:1、你为上司补台,实际上是在为自己搭台。2、你帮助上司成长,往往就是在为自己的成长铺路。而且:1、当你每天在研究上司的长短板时,你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会慢慢提高;2、当你持续为上司提供高质量建议时,你的思考力和决策力会被倒逼成长;3、当你不再凡事“请示”,而是敢于先想清楚再汇报时,你的责任感与影响力就会不断扩张。在任何组织里,一个上司升得快,下属往往也升得快。因为真正能把上司“用好”的人,本身就已经具备了走向更高位置的素质。所以,与其抱怨上司,不如从今天开始,认真做几件事:1、把上司当成一个有长处、也有短处的“正常人”;2、刻意研究他的习惯、思维方式和知识边界;3、用自己的知识、经验、判断和信念,为他的决策提供支撑;4、让他的短处不伤人,让他的长处被充分放大。当你学会了管理上司,你就真正迈出了走向“有效管理者”的关键一步。

殷茜茜 发表于 5 天前

沙发!沙发!

归歌云 发表于 5 天前

不知该说些什么。。。。。。就是谢谢!

厍娅慈 发表于 5 天前

不知该说些什么。。。。。。就是谢谢!

凤华乐 发表于 5 天前

学习了,不错,讲的太有道理了

微生梦泽 发表于 5 天前

路过,支持一下啦

亢舒云 发表于 5 天前

谢谢楼主!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学会管理上司:每个管理者的必修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