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扎心的真相:所谓的绩效考核,你的企业基本用不到
作者:杰瑞·穆勒 美国华盛顿天主教大学教授
编辑:杨羽婷
来源:正和岛
01、学者、投资人和管理者在建议:取消绩效制度
很多人会想:商业领域一定是适合采用绩效薪酬的。毕竟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赚钱,人们在企业里工作也是为了挣钱,管理者将员工的报酬跟可测量贡献尽量紧密地联系起来,应该能激发员工付出最大努力。
但实际上,有关绩效工资的学术证据令人深感不安,一些组织行为学者甚至建议取消这种做法。伦敦商学院的两位教授丹·凯博和弗里克·弗梅伦就提到:
绩效工资对创造力的抑制作用,对数据做手脚的倾向,测量工具不可避免的缺陷,定义长期绩效的难度,以及外在动机排挤内在动机的趋势。
他们得出结论:取消高层管理人员的绩效薪酬,以更高的固定工资取而代之,这么做或许更为有利。他们甚至建议,不要让主要受绩效、奖金、晋升等外部动机激励的人担任公司的领导。
除了学者,有些公司正在采取相应的行动。英国最著名的投资者之一,伍德福德投资管理公司(该公司管理着143亿英镑的投资)的尼尔·伍德福德,已经取消了公司高管的奖金,改为更高的固定工资。他认为奖金和绩效并无太大相关性。
在公司中,强制排名,即要求管理者评估自己的员工相较于其他员工表现如何,这种做法看似真实、客观,但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。
2006年,有一项研究对200多名来自大公司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做了调查,发现他们大多表示,强制排名“这种方法导致生产率下降,不公平,怀疑态度,员工敬业度降低,协作减少,士气受损,以及对领导层的猜忌”。
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意识到绩效排名对大多数员工的消极影响,正逐渐远离绩效奖金。它们改用更高的基本工资加股票(或股票期权),让员工对公司的长期繁荣产生切实的兴趣,并为绩效特别高的人提供特殊奖励。
还有一些公司虽然放弃了年度评定,却对连续性绩效数据加以“众包”,即让监管者、同事和内部客户对员工的绩效提供持续的反馈。这有可能是把“明火”换成了“煎锅”,因为员工会持续不断地谋求赞美,同时憎恶无处不在的、对他们个人活动的监视。
随着信息技术的改进,监控这样那样的员工绩效指标变得越来越容易,把薪酬和绩效挂钩的诱惑也越变越强——哪怕证据表明,这种测量有范围太过狭隘、妨碍团队合作和创新的风险。
创新必然包括猜测和风险。商学院教授盖里·皮萨诺和威利·史认为:
“用定量技术评估长期研发项目始终极度困难。一般而言,相关数据(哪怕只是合理的估计)根本无法获得。然而,很多时候,能不能获得资金,就靠这些工具来做最终仲裁。因此,更容易预测结果的短期项目,击败了为补充技术和运营能力所必需的长期投资。”
许多绩效薪酬计划是为测量单一结果而专门设计的,它们造成了大量的企业功能障碍。在绩效制度下,公司的高层和基层都会出现问题。
02、绩效制度,在大多数企业无效
按绩效付酬,在这样的情况下的确能达到效果:
当有待完成的工作是重复性的、没有创造性的,并事关标准化商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;
当员工对所做的事情没有太大选择余地;
当没有多大的内在满足感;
当绩效几乎完全基于个人而非团队的努力;
当协助、鼓励和指导他人并非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对于销售人员,或对于常规化、个体化、高度集中的工作,并且只涉及标准化产出,无关更广泛的职责,奖励测量绩效也有可能带来很好的回报。
但是,正如一位社会学家所说:“只有对于相对难以获得内在奖励的工人来说,外在奖励才成为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。”它们是适用于泰勒主义的那类工作。
在该生产模式下,管理者通过对工人强制执行标准化方法,强制采用最佳工具和工作条件,强制协作,确保工作更快完成。
两次世界大战之间,此生产模式在制造行业中越来越多地得到采用。到了20世纪50年代,该生产模式成为通用汽车等企业的常态。
但正如社会学家丹尼尔·贝尔注意到的,在这些企业,“组织和指导生产的(管理)上层结构……将所有可能的脑力劳动都从车间抽取出来;所有事情都集中到规划、计划和设计部门”,这使得底层工人的日常工作越发令人麻木。
到了20世纪末,很多企业把该模式从制造业推广到服务业。
但是,在我们这个时代,随着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,这些工作正变得越来越少。事实表明:现在这个时代,大多数私营部门的工作并不符合上述标准。两者越是不吻合,直接按测量绩效支付工资就越不恰当,甚至会适得其反。
对大多数工人来说,为公司所做的贡献包括许多无形但又真切的活动:提出新的想法和更好的做事方式,与同事交流思想和资源,参与团队合作,指导下属,维持与供应商或客户的联系,等等。
有了上述活动,企业才能适应市场、为出现的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。通过晋升和奖金来奖励这些活动是合适的,哪怕它们难以记录,需要由做出奖励决定的人进行更多的判断。
给员工打分没有错,但倘若量表的维度过分单一,只测量一些最容易测量的产出(因为它们可以被标准化),问题就出现了。
03、绩效制度,诱导员工做出有损公司声誉的行为
让我们以美国的大公司富国银行为例,看看绩效指标在公司中有什么样的戏剧性效果。以下是事情的始末:
美国的一家大银行富国银行,正在艰难的经济环境中经营。联邦储备委员会将利率调低到了几乎为零,让银行更难以从发放的贷款中获取利润。为了增加利润,银行于2011年鼓励“交叉销售”:
它为员工订立配额,要求员工让对公司旗下一种产品(如存款账户)感兴趣的顾客签下额外的服务(如可透支服务或信用卡)。这些服务对银行来说更有利可图。未达配额,意味着无薪加班,甚至解聘威胁。
或许,银行的灵感来自电影《大亨游戏》里亚历克斯·鲍德温扮演的角色,这位老板这样对销售人员讲述这场销售锦标赛的规则:“一等奖是凯迪拉克跑车,二等奖是一套牛排餐刀,三等奖是你被解雇了。”
但鉴于每天进入银行的客户数量有限,配额设置得过高了。为了完成门槛配额,数千名富国银行的工作人员诉诸了低级欺诈手段,在不曾通知客户的条件下,自行创建PIN码,给客户注册在线账户或借记卡。
这并非富国银行管理层的用意。发现渎职行为的证据后,富国银行解雇了大约5300名有不法行为的员工。但是,公司管理层为员工设定这种绩效配额,原本就有可能使得员工通过一连串欺诈加以回应。
2016年9月,富国银行发生大规模欺诈事件的消息传出后,联邦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对其罚款1亿美元,洛杉矶市检察官罚款5000万美元,货币监理署罚款3500万美元。
富国银行不仅在金钱上大伤元气,商誉也备受损害。公司股票的价值从8月底的约50美元,下跌至9月底的43美元。这家大公司因为自己的绩效薪酬方案栽了跟头。
富国银行的例子就是一种常见的旧模式的新例证:按测量绩效支付薪酬的政策,使得员工做出了长期而言有损公司声誉的行为。
这是一个人性问题,还是鼓吹绩效薪酬所带来的问题?换句话说,狭隘自利的代理人概念,到底是不争的事实,还是说,它被一种管理界的意识形态所加剧了?在这种意识形态下,管理者使用外部奖励。
有时,公司对待员工的方式,真的会影响他们的思考方式,故此,人们逐渐按照与简化版“委托—代理理论”相吻合的狭隘自利态度行事,甚至使用欺骗和诡计手段。
实际上,这种做法甚至可能创造出一种情况,即对绩效指标运作最为了解的管理者和员工,正处在操纵指标为自己谋利的最佳位置,他们也最有可能这样做。
例如,在21世纪的最初几年,泰科、世通公司和Adelphia都曾有首席执行官利用对公司业务的详尽认知,操纵绩效指标以提高个人薪酬,最终锒铛入狱。
针对这些丑闻,2002年,美国通过了《萨班斯—奥克斯利法案》,加强公司问责制,要求上市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对财务报表的准确性承担法律责任。
该法案能加强公众对企业财务报告有效性的信心,增加每名董事的法律责任,但是也带来了一种经济学家无法衡量的成本。
一名在《财富》500强企业担任董事会顾问的人说,自该法案通过以来,董事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确保公司财务报告的准确性上,几乎没有时间和意愿从事董事会的主要任务——从战略角度思考公司的长远未来了!
04、在测量绩效前,考虑这10个问题
对可测量指标的依赖,导致了短期主义,这是当代企业久治不愈的一种弊病。管理者无法计算声誉、员工满意度、信任和合作等无形资产,迷恋绩效指标的人会放弃长远结果,在短期内榨取资产。
时间视野越来越窄,会带来一种牺牲长远投资、提升即时收获的诱惑。我们在思考是否使用测量绩效,如果使用又该怎样使用的时候,应该先考虑以下10个问题:
1.测量的是什么类型的信息?
被测对象越是接近无生命物质,可以进行测量的可能性就越大。如果被测量的对象受到测量过程影响,测量的可靠性就降低了。而被测对象越是接近人类活动,测量就越是不可靠。
2.所测信息有多大的用处?
有些活动可以被测量,并不意味着它值得被测量。如果所测得的信息不是太有用,或者并不是真正瞄准的东西的良好替代指标,那么,最好还是不要测量它。
3.更多的指标有多大的用处?
测量越多,测量的边际成本就越有可能超过收益。因此,指标有用的事实,并不意味着更多指标就更有用。
4.不依赖标准化测量,会有多大的成本?
是否还有基于客户判断及经验的其他绩效信息源?比如,在企业里,客户对服务员工向公司提出要求的多寡,评论的正负,或许是与员工行事得当的有用指标。
5.测量要应用到什么目的上?
如果受到奖励的目标符合员工(及其同行)的专业目标,那么,跟奖惩挂钩的绩效指标,实际上可能有助于强化内在动机。反过来说,如果奖惩计划是为了引出员工(及其同行)认为没用甚或有害的行为,指标就更有可能受到操纵。
6.获取指标的成本是多少?
信息从来不是免费的,而且,对那些需要大量信息的人来说,信息往往十分昂贵。收集数据,处理数据,分析数据——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,而它们的代价,就在于它们所占用的时间的机会成本。
7.为什么对绩效指标提出要求?
对绩效评估的要求,有时源于高管们不了解所在机构。而这种不了解,往往是因为高管被空降到了自己从前没有太多经验的组织。由于经验和当地知识很重要,最好是从内部聘用高管。
8.绩效指标由谁设定?
如果指标是自上强加的,并且使用的是由远离所测量活动的人设定的标准化公式,那么,它不太可能发挥效果。如果测量指标是由下往上,由在一线员工设计的,可能会更有意义。
试着让跟结果存在利害关系的人的一组代表参加进来。只有当接受测量的人相信绩效测量系统,它才能发挥作用。
9.测量是否更容易导致贪婪?
所有计量奖励计划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。如果按照现行制度,员工根据达到多高数据来获得报酬,这会造就一种动机,让他们做大量对客户、受众而言成本高而收益低的事情。
10.能否承认可能存在的局限性?
能够依靠指标解决的问题很少,也不是所有能被测量的东西都能够得到改善。关键在于让指标为判断提供信息,知道要为指标分配多大的权重。我们意识到指标的典型畸变,以及理解什么东西无法被测量。 真是 收益 匪浅 有竞争才有进步嘛 有竞争才有进步嘛 路过,学习下 相当不错,感谢无私分享精神! 我抢、我抢、我抢沙发~
页:
[1]